
阳澄湖畔,春意正浓。站在苏州高铁新城紫光大厦上面远眺,整个苏州北部,尽收眼底:飞驰的京沪高铁将国内顶尖的技术和资本汇聚于此;代表新经济发展潮流的大数据、区块链、工业互联网、智能制造等产业项目蓬勃发展;国家级众创空间,热闹非凡……从当年那个水网密布、农田覆盖的“苏州北大荒”,到创新资源集聚、科技巨头云集的产业新城,苏州市相城区正以全新姿态规划区域发展,聚力科技创新,推动产业转型,将“强富美高”蓝图一步步变成现实。
2011年,京沪高铁全线贯通,推动苏州由“公路时代”向“高铁时代”转变,设立在相城区的苏州北站也成为重要的交通节点。围绕高铁建设一座新城,是国内不少高铁沿线城市拉动经济增长、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的选择。苏州将高铁新城作为“一核四城”战略发展布局的重点板块,赋予其苏州新门户、产业新高地的重任。“相城当时的发展相比苏州其他板块比较滞后,有人担心我们会用土地换发展,把这里建设成‘房地产’城。”苏州高铁新城管委会主任周良兴介绍,在编制建设规划之初,相城就明确要打牢产业根基,实现科学有序发展。
2012年管委会挂牌后的6年时间里,苏州高铁新城基本完成规划面积28.9平方公里,并开展南部9平方公里区域建设。2017年,相城区引入近百个重大产业项目,总投资超千亿元。其中,落子在高铁新城的高端项目几乎占据了“半壁江山”。相城区委书记顾海东表示,作为京沪高铁与通苏嘉甬高铁的唯一十字交汇点,相城将成为接轨上海的区域枢纽。随着从“节点”迈向“枢纽”的转变,相城将迎来又一次重大发展契机。因此,高铁新城乃至整个相城区的规划,需要更高层次集聚高端要素,更好地实现区域产业协同。
为此,相城区提出“3+2”主导产业,即新一代电子信息、智能制造、新材料和文化创意、数字经济等,都是土地利用效率高、亩产效益突出的“高端+高新”产业。相城通过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和产业园区等方式,将科技与金融有机结合,引导产业基金投向重点扶持的五大产业。2017年10月开园的相城科技金融产业园,已有智路资本等80余只基金入驻,总规模超950亿元。结合“2035城市规划修编”,相城还提出高起点规划建设阳澄生态新区(高铁新城)、国家级开发区、省级高新区、元和高新区和阳澄湖度假区等五大功能片区。以高铁新城为核心的阳澄生态新区,总规划面积110平方公里,已列入江苏省扬子江城市群发展规划,将以“高铁枢纽、创智枢纽”为驱动,突出“全球化、高端化”的产业导向。
“产业兴城、产城融合”理念的践行,让高铁新城乃至相城的发展迅速摆脱“房地产依赖症”。到2017年8月,高铁新城的产业税收已经超过房地产税收。今年以来,相城的产业税收所占份额仍保持快速提升。聚力创新驱动,连续引进紫光工业云等多个走在行业前沿的重大项目、规划建设苏州阳澄国际研发社区等,是相城走出的“先手棋”。
相城依托紫光集团“工业云引擎”对区内所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进行了智能制造的评测与诊断,具体分析企业有待提升的环节,为这些区内企业实现由“制造”向“智造”转变带来了机遇。其中,华东地区大的精密钣金制造商之一,位于相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华亚智能就率先与紫光云引擎合作,首批投入500万元引进制造执行系统,并将在今年上半年对近百台设备进行传感物联改造。华亚智能董事长王彩男预测,当工厂终实现智能化改造后,可提高30%以上的生产效率,并将不良率控制在1‰,从而在苏州创造出国内钣金精密加工行业的“工业4.0样本”。
“消费互联网的巨头诞生在浙江,工业互联网未来的巨头有可能诞生在苏州。”紫光云引擎科技(苏州)有限公司副总裁、首席运营官赵铭远说,集团将工业互联网总部经济根据地设在苏州,正是看中当地优良的工业基础。未来3年,紫光工业云引擎还将同步在全国布局10个云体验分中心,目前,高铁沿线的沈阳、东莞、成都、武汉等区域中心,被列入首批布点计划中。
3月31日,苏州阳澄国际研发社区总体规划将在以“聚力高科技创新,引领高质量发展”为主题的苏州相城(北京)科技投资推介会上正式发布。据悉,该社区规划总用地面积为10平方公里,重点聚焦科技研发、科技金融、文化创意三大产业方向,通过片区联动,集聚各类发展要素,打造国际顶级研发社区,致力成为科技研发创新中心、先导产业创新高地。目前,紫光集团、京东集团、新松集团、智路资本、国开金融等一批国内顶尖企业及国际一流项目已签约落户。引入创新“活水”的同时,区内企业转型升级步伐也逐步加快。2017年开始,苏州利用工业大数据平台,对企业进行差别化资源要素价格和差别化管理服务,促进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。相城区也相应建立“工业云图”,通过差别化的政策,让一些低效产业自然淘汰。
上一篇:苏州相城:构建“产城人”融合格局--苏州移动 | 下一篇:借力互联网,苏州透明管“医废”--苏州移动 |